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这个万亿赛道将如何改变中国制造? 社会科学报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具身智能是指利用机器人等物理实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通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做出决策以及采取行动进而影响物理世界的智能系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国共有45万家智能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企业数量比2020年12月增长近200%■★★★。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身智能企业,包括杭州宇树科技、广东科凯达、上海智元机器人等,掀起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浪潮。
从三方面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一是通过政策与资本的协同发力,推进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系统构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及具身智能,北京、深圳等地相继出台具身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广东还设立了100亿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因此,应积极响应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号召■■◆★★◆,积极引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前沿关键技术、实验测试平台和成果转化进行探索,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生产系统。
具身智能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系统有待健全★■★◆★◆。具身智能产业链涵盖数据算法、硬件开发、软件系统◆◆■◆■、应用服务等不同环节★◆■★■★,只有各环节企业协同创新,达成深度合作,才可以实现具身智能应用创新◆★★◆■■。当前★★,具身智能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商业化应用相对较少,导致具身智能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规范■■★■,不同产品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产业无法构建起生态系统。
最后★■■◆★◆,具身智能产业安全治理体系有待完善。具身智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决策偏差,对应用主体造成损害。当前,针对具身智能的标准体系、安全隐私■■★★、法律体系和伦理规范缺失,导致企业或社会主体在具身智能的应用过程中产生顾虑。
近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2025国家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产业发展会议在北京举办。会议聚焦等未来产业,探索智能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浪潮推动了科技产业与养老服务、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具身智能通过技术、系统和组织层面与不同行业深度融合,带来生产制造和社会服务的创新变革■■。在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制造流程,提高人机协作的效率与安全性■★◆■,部分替代人类完成复杂的机械化工作■★■◆。例如,广汽集团利用智能机器人执行繁重且精密的冲压★★◆■★■、焊接、总装等作业任务。在物流服务领域,具身智能可以24小时自助导航和负重行走,通过与人类协同作业★◆■◆◆,高效完成物流运输工作。例如◆◆★■■■,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极智嘉的自动仓储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亚马逊、京东等企业,大大提升了物流运输效率。在社会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已经走入老龄化家庭开展服务,为适龄长者提供个性化家庭护理和家政服务。例如,杭州五八智能科技已发布人形家庭机器人■★★★◆◆,推动护理机器人普及。
其次★★★★◆◆,具身智能产业多场景应用有待深化。具身智能只有在复杂多场景应用中动态调整,才能够实现感知与决策能力的快速提升。当前★■,具身智能产品主要应用于单一任务执行,缺乏在复杂多场景中进行通用化应用◆◆◆★,无法支持多机协同工作■★,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权力转移视角下数据驱动产品研发转型的实现机制研究”(72102046)阶段成果]
二是通过构建场景训练关键基础设施,推进具身智能多场景应用探索。具身智能要实现多场景应用创新■★★,场景应用数据的采集、存储★◆■、训练和使用是关键。因此◆■◆★★,建议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具身智能创新联合体,共同破解多场景应用数据稀缺难题,为具身智能多场景应用提供关键基础设施,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匹配与迭代。
近年来◆★■■,世界大国和经济强国纷纷意识到具身智能的重要性,通过出台产业政策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例如美国2018年通过◆■◆★“国家机器人计划2■■.0■◆★■◆”,加速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日本2015年发布“机器人战略■★★”,鼓励企业进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欧盟2021年通过◆★■★◆■“欧洲地平线计划”,鼓励机器人技术创新和应用。在此背景下■■◆◆★◆,中国2023年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旨在促进机器人应用于工业生产制造效率的提升和服务业智能化升级;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共识■◆★■◆■。
三是通过探索有效防护举措和治理模式,推进具身智能安全治理体系完善。建议政府、高校、行业组织等加快具身智能安全治理研究,尽快发布具身智能安全发展报告和安全应用指南★◆◆★★,保障具身智能产业健康发展。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具身智能产业安全应用与治理原则◆◆,尽快出台具身智能安全治理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