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17岁高中生跳河自尽临死前留下遗书:班主任害了我
信的结尾,朱剑写道“焦某言辞冠冕堂皇、令人作呕◆◆■★”◆■◆。接下来的部分详细回忆了他与吴莉的恋爱过程■◆■★★★,可以感受到,这位17岁的少年对这段恋情充满了憧憬与不舍。
在万分焦急之中,徐女士和丈夫一边等待警方的进一步调查★■◆★◆,一边联系学校班主任寻找线索。三天后■★◆◆,朱剑的尸体在距离他失踪地点仅200米远的水中被打捞上岸。父母无法想象自己当时的绝望与痛苦。尽管朱剑已经离开,但我们仍然困惑,为何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
朱剑的悲剧让我们深刻反思,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承担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责任★◆★■。家庭不仅应提供物质支持◆★★■■◆,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学校则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遗书开头,朱剑提到这是留给班主任焦某、女友吴莉(化名)和父母的★★。在写给班主任的部分,朱剑表达了对焦某的强烈不满,指责其用刻薄的言辞侮辱自己◆■★◆,甚至提到焦某在得知他与吴莉交往后“强迫◆◆■”吴莉与他断绝关系★◆,并在谈话中侮辱他“没出息■◆、不知羞耻★■■★★■”。对于焦某提出的■■★“恋爱影响学习”的说法■★◆◆★,朱剑认为自己在恋爱后反而成绩提升,吴莉的成绩也未受影响,相反,焦某的干涉才影响了两人的学习和生活。
的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习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部分■★◆★★◆,但它不应是孩子生活的全部。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培养★★■★。而这一点在当今家庭和学校中往往是缺失的。从朱剑的悲剧可以看出■★,这位少年并没有因留恋家庭而珍惜生命,相反,他在失去“爱情◆★■★◆”并遭遇学校教师压力时■■★,选择了自杀,这正是一个危险的心理信号。
在写给父母的部分★★◆◆◆★,朱剑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并对偶尔的争吵和顶撞表示歉意★★◆★■。然而★★★◆,他也提到◆★◆,父母只通过“成绩和学校的反馈”来了解他,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朱剑在自杀前★★◆■,曾将遗书发送给班主任焦某和女友吴莉★■。徐女士随后查看了儿子与吴莉以及其他朋友的聊天记录,才得知朱剑在学校受到了如此多的委屈。忙碌的父母最终通过手机才了解到儿子内心的困境,这种情况让人感到无比悲伤■★■★。
我国曾多次进行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提供了诸多关于自杀率的数据。例如◆■◆,根据2019年数据,在我国城市人口中,20岁以下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有6★■★◆■.96人■◆◆★★,而在农村地区,20岁以下的自杀率则为每10万人中7.63人。
徐女士和丈夫强忍悲痛,重新翻开朱剑的遗书■★◆★。这份遗书原本是徐女士在儿子失踪后找到的。当时,由于信中并未提及朱剑的去向,徐女士因急于寻找孩子而未过多关注信中的内容■■。如今,细读遗书的内容后,徐女士不仅悲伤,更加愤怒。
试问,今天的孩子生活条件虽然比过去更好◆◆★,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应该过早承担这些压力呢?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意愿■◆,当孩子抱怨时◆■■,家长往往只会说◆■■◆:“如果不学习,将来就没有饭吃。”而学校也仅仅将自己定位为学习的场所★■★★◆■,心理咨询室只是应付检查★★■◆,负责任的教师也往往会面临“多管闲事★◆■◆★★”的批评,且很难与家长有效沟通。
后来★★◆,徐女士得知焦某曾经体罚过朱剑◆◆■★◆★,这一事实让夫妻俩联想到朱剑曾经提到过被体罚的事情。徐女士当时认为儿子调皮,老师只是在代为管教。夫妻俩现在深感后悔,痛心未能及早发现孩子在学校遭遇的不公。愤怒和后悔让他们决定将学校和教师告上教育局。教育局经过调查后表示★■★,朱剑的死亡属于个人行为,焦某在处理早恋问题时并未采取过激手段,学校对事件不负直接责任。
通过电话,徐女士得知★★,儿子在深夜时将手机和手表留在了附近超市,告诉收银员■★★■,如果三天内无人联系,就让收银员拨打徐女士的电话。徐女士和丈夫意识到事态不妙,立即报警并调取周边监控。监控显示,朱剑在凌晨1点多走出家门,来到超市后将手机寄存。在超市逗留一段时间后,朱剑骑车来到附近的桥上,此后就消失在了监控画面中。尽管搜寻了整座桥,找到的只是朱剑的自行车和外套,朱剑本人却杳无音信◆◆◆。
在他留下的遗书中,内容充满了对班主任的怨言◆★◆■◆,以及对父母未曾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埋怨。那么■★★★◆,这位少年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让他对生活失去希望★■◆★◆,最终选择了自杀呢★★■?是学校★◆★、家庭的疏忽,还是社会环境对他的漠视,才酿成了这场悲剧?
如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重要■★。与成年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不同◆◆◆★★,青少年在学校、家庭和情感上的压力同样沉重。许多家长仍然抱有过时的观念★■★★,认为孩子在未进入社会前应当没有烦恼■★■★■;学校也认为学生的任务仅限于学习■■◆,情感问题应由家庭解决◆◆■。然而★■,现实情况是◆◆■,孩子从小就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青少年心理逐渐成熟◆★★■◆★,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自杀已成为15至19岁青少年女孩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分娩死亡■◆;而男孩则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道路交通伤害和暴力事件的伤害。可以明显看出◆★■◆★■,尽管我们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但心理健康问题却未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虽然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呈下降趋势★◆■■★◆,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依旧是我们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群体普遍具有敏感◆★、冲动、渴望被理解和关注的心理特征★★◆。如果外界未能及时为其提供疏导和帮助,可能会导致悲剧发生。值得一提的是■◆,曾有一名江苏的17岁高二男生,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选择令人震惊。
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当地信访局组织了调解会,学校表示愿意支付7万元慰问款◆★◆■,但朱剑的父母拒绝了这个提议◆◆★,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很快■◆■★◆,“江苏17岁男高中生跳河自杀■■”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纷纷评论◆◆★◆■◆,许多人指责学校没有尽到责任,教师缺乏师德,也有一些人为这个家庭的不幸表示惋惜。
2020年的一天,徐女士看到回家的儿子朱剑(化名)并未携带书包,手里拿着一张纸■■◆★■◆,径直进入了自己的房间。当她询问时,朱剑只是简单地说◆★★■:“很累★■,先进屋写作业休息。”面对儿子反常的表现,徐女士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第二天早晨,她如往常般提醒朱剑起床上学,但当她拨通儿子的电话时,接听的却是一个陌生女子★■◆★。
时至今日,距离朱剑离世已近两年,追究责任似乎已变成了赔偿和处罚的问题,而对于这位曾充满希望的少年而言,一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事件应该成为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深思的契机◆◆■■。我们必须反思,家庭和学校是否在无形中给青少年施加了过大的心理负担,是否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